大悲咒快诵网

释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发布时间:2023-11-03 08:54:20作者:大悲

问:心经为摩诃般若的素描,它的修行方法如何?是否为观自在?

答:古人翻译佛经有三个同义的字,一个是观,一个是觉,一个是照,这三个字看起来迥然不同,用法也不同,但在佛经上来讲,却有相同的涵义。就修行而言,往高处讲,一落入方法就是有为法,就不是真修行。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心经四种解释。圆觉经讲:‘作、止、任、灭’,这都是有为法。‘作’就是有所作为,如念经、磕头、拜拜等,乃至包括打坐,停止妄想,都是有为法,没有心就没有妄想,没有水就没有波,有心就有念,有水就有波,真正进入不二法门,有念即是无念,我们现在大家在一起,彼此同化了,我若是无念,我能讲什么呢?语言就是念的声音;我若是有念的话,我能使各位无念吗?我现在不讲,你看你有没有念?你要保持这个,就是真正在修行摩诃般若。

问:如何修,才算是行深般若?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实践,才能契入甚深般若?

答:行深般若,你行了才知道,你不行,光问我,我说了你也不知道。各位现在的心态就是行深般若,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工作,都保持这个心,就是修行,把错误的、不正确的、不合八正道的行为,都修正过来,就是修行。

问:当运用表层意识而同时觉知起心动念,在无私、无我、不自欺等自然流露表层意识的状态下,是否可以算是已经上路?

答:绝对是上路,不但是上路,而且是行深般若。佛法讲深,是很深的,你无法接近,讲浅,也是很浅的,就在你跟前。各位现在已经把全部心经做到了,现在的心态,完全符合摩诃般若。

问:导师说:从小学至大学所学的教材都叫做蕴,而蕴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怎奈每天生活上都需要用到这些知识,虽然理上知道这些都是假有不实,但是事上却难以摆脱,每天均需处理各项繁杂事务,均与五蕴为伍,请问如何才能去除五蕴所累积的不良影响?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够度一切苦厄?又如何过化存神?如何空其所有?

答:佛法是不二法门,有无不二,自他不二,各位看《不二法门》的讲词,那只是提纲,开个头而已。照见五蕴皆空,空是什么?空就是无限的可能,是发展的余地,是万有的本源。空的基本属性,一个是解脱,一个是般若。有解脱无般若,空是死的;有般若无解脱,空是受罪的,是业障。任何事情只要一空,就解脱了,任何事情只要一空,就充满了希望,空是个大生命,是宇宙的生命,是宇宙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聚集,蕴就是蕴藏。五蕴皆空,就是要五蕴都解脱,学识变成工具,不再构成障碍,要你自我主宰,运用这些表层意识,而不被这些表层意识所干扰。五蕴一空,五蕴当下就成了解脱与般若。不要把空当作消灭,空不是消灭,空是不生不灭,是永恒。

修行如果照见五蕴皆空,在你真心观照之下,表层意识(你的分别心)从小学到大学所学的知识,都会原封不动地在你面前,但是它不会干扰你,它不过都是你生活中的工具,如此而已,并不是要你消灭它。而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你就当下得到解脱。坦白的说,摩诃般若就是知觉,就是大智慧,就是一切智慧的母体。

问:在过活实际人生时,应如何用心才是般若观照?

答:不二法门,用心就是不用心,不用心就是用心。你用真心,用无我心,用客观心,去过活人生,一切行为、想法都不会过当,都不会有偏执,都是极为正确的。般若不是个东西,看不到的,你有了安祥时,就是在般若观照了。

问:观照般若与信心铭上说的‘虚明自照’是否相同?

答:这个也同也不同。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就相同而言,佛法是不二法门,那里有不同的呢?既然是不二,当然相同。就不同而言,迥然不同。在般若系统的佛经中,般若区分为四种,第一是实相般若,是生命的本体。第二是观照般若:顺应万事万物。第三是文字般若,用文字显示佛法的胜义。第四是眷属般若,法不孤起,一定有眷属,如六波罗蜜,属于眷属般若。因此,般若分开来讲,不可胜计,归纳而言有此四大类。而‘虚明自照’只有一个。刚才说在佛法里觉、照、观都是同义字,‘虚明自照’就是‘自觉’,照体独立。在不二法门里,照就是不照,不照就是照。解释这一句,古人讲得很好,‘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好像夜明珠发出的光,照亮谁呢?照亮它自己,所以照与不照,能照所照,都是不二的。

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般的认知里,‘不异’就是‘即是’,但在心经这样精简的短文当中,为什么要重复这两句呢?对境无心,色即是空,如何避免对人的冷淡呢?

答:这个大家都应知道,因为佛为了要说明色即是空,他必须要强调,古人说:‘前箭犹浅、后箭深’,色即是空还浅,这一箭射了五寸,色不异空就射了一丈,说色即是空,你不相信,再说个‘不异’,就没有差别,没有距离。

佛法的最大力量是慈悲,菩萨的情是‘热情炽然而迥超无我’。一般凡夫的情是我爱、我欲,菩萨是无缘大慈──我对你同情不因为你是我的亲人;同体大悲──你痛,我感同身受。你若有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就不会对人冷漠,你会热情炽然而迥超无我。修学佛法若没有走入佛法正途,因私心、私欲使得情感降低了、冷漠了,那是走入歧途。你若是愈来愈热情、愈无私心愈热情,不要说别的,急公好义,就是一种无私无我的热情表现,你去掉了私我,对别人同情,对别人关怀,你就不可能对别人漠不关心。

问:心经的主体乃描述修行人须达到人(眼耳鼻舌身意)空,法(色身香味触法)空,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修行要如何才能达到人、法两空?

答:你的答案就在你的问题,你的问题就在你的答案中,你的问题的前半截,就是你后半截问题的答案。我刚才说空的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解脱,一个是般若,你要空去眼耳鼻舌身意,那你当下解脱,但是智能还在,你要空了色声香味触法,你当下、立刻消失障碍。

如何达到人法两空呢?‘尽大地是个解脱门,把手拽伊不肯入’。只要保持现在的心,也就是安祥心,就是达到目地。

问:修行人应如何契入真空才算正确?

答:安祥就是正修的途径,你要是安祥深深、秒秒安祥、时时自觉、念念自知,这就是你修行最好的要领。你时时自觉,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发光自照;时时自觉、念念自知,有个念头,自己都知道,当你当下无念、无住也无相了,这是什么?这就是真正修行的契入。

释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问:空是大宇宙的真实与永恒,而修道者证得了永恒的空性,不再缘起于世间,度化有情于真实与永恒的空相中,是否会感到寂寞?若说那是常乐我净,是乐在无挂碍吗?若缘起不息,迷于隔阴,又未遇良师,岂不容易沉沦?

答:你不了解修行,缘起用在这个地方并不恰当,缘起就是万事、万有形成的条件,问这个问题,用这种辞汇不恰当。你说人会寂寞吗?因为有我才寂寞,我执没有断是会感到寂寞,不甘寂寞也不能学佛。前几年讲牧牛图颂,这个太浅了,如果要讲,我要扩大,我讲牛的礼赞,借题发挥,借用牛来讲人天一贯,世法、佛法一齐讲;那就是说,你想获得必须先付出,你不想付出,只想获得,那是贼,你要不付出寂寞,你也难证安祥。释迦牟尼他老人家,付出了江山,付出了社稷,付出了享受,付出了权势,付出了一切别人梦寐以求得不到的,然而他成佛了。你学佛法,要付出什么呢?起码你把不甘寂寞付出吧,把那些消遣的、浪费时光的、无谓的交际应酬、游戏付出才可以,你完全不付出,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证得了永恒的空性,你就自由了,你就不问这些问题了,你也没有这些问题了,任何问题都不发生,无欠无余,不多一分,不少一分,恰到好处。缘起不息,与证得空性,是相矛盾的。缘起、缘灭与你无关,你完成空的人格化,空的本质就是解脱与般若,那就没有什么缘起,缘起就有缘灭,你不起的话,你就不灭,缘起不息就与你无关。

问:生命的全体大用的状态及用处为何?这大用的形成,是否与根器、发心以及使命有关?

答:都有关也都无关。什么是全体大用?提问题的人我相信现在在座,以你现在的心态无论做什么都是全体大用,你要不用现在的心态,你要去修是修不来的。所以你讲无六根、无六尘,重视生命的解脱,是不太恰当的,因为佛法不讲有无,它是不二法门,佛法只重视生命的解脱,般若就是生命现象,解脱就是生命的觉受。

问:顿觉身心泰然,颇有回乡的亲切感,可是仔细观心,尚有尘雾蒙蒙,有尘缘未了的牵挂,古德说:‘只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难道要横著心肠去了断吗?

答:当你横著心肠去了断时,那就表示不能了断。不二法门,了断就是不了断,当下就了断,佛法要你离边见,了与不了都是边见。你学安祥禅,你照心经修行,都没有边见。没有什么了、不了;解脱、不解脱;此岸、彼岸都没有,最现实最不落空的,就是安祥的感受,你能保持安祥就不会落空。当我停止说话几秒钟,你们各位没有念,但是你的鼻子、眼睛都在,没有给你割掉吧!心经为什么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因为只有知觉而没有牵挂,只有自在的觉受而没有一切的障碍,就解脱了。

问:面对较复杂的事物时,如何确知那不是仍含有我、法二执的纯知觉?而又能恰如其分?

释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答:面对复杂的问题,会有我法二执,那就是功夫不到,孟老夫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管人多人少事多事少都没有关系,你抱著心安无愧的心,无私无我的心,抱著秒秒安祥的心去处理事情就对了。

问:十二因缘的起点,无明是怎样来的呢?

答:无明就是不认识自己,迷失自己,忘掉自己。无明与生命同在,佛经上叫无始无明。无明没有开始,与生命同在,是生命的一部份,当你认识了真假、是非、正邪,你自己的纯生命是什么的时候,无明就没有了。

问:我们人生的觉受,几乎百分之百的真实,与心经所描述的觉受,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作比较是百分之百的虚幻,请问众生为什么会沦于把虚幻当真?就像是众生面对生老病死的苦痛那种感受,是那么地真实?

答:你若认为这一切是真实的,那你就不必学佛法了,学佛的基本前提就是:你要肯定真假、正邪、是非、真伪。你若认为色、声、香、味、触、法是真实,那你就不用学佛法了,因为你不了解什么是真实。

释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为什么会沦落?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我执,我执就是错的,真我是无所执、无可执的,真理是自他不二的,物我不二的,真我是与宇宙合一的,假我是私情私欲,就是表层意识。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只有生命,但是没有这些垃圾。学佛法,就是要‘空其所有’,把你所有的东西,拿来当工具,不要让它当主人。‘切莫实其所无’,整个大宇宙都是你的,你还要充实什么呢?

问:我们应该要如何用心,才能过活实际人生?而又能既存在又超越,迈向觉醒之路?

答:博陵王问牛头融禅师:‘恰恰用心时,若为安稳好?’我现在用心的时候,要怎么样才妥当呢?牛头融禅师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欲知无心处,不与有心殊’。问如何用心才妥当呢?正在用心时,就没有心可以用,虽然没有心可用,但是并不妨碍你用心,若讲些道理,那就很累,直截了当的说,那就很简单。真正的修行人是无心的,无心就是体用不二,心空、用空,用空不是无用,是用而不执著。如何用心?当你出现安祥时,你去体会日用的心,自然明白。

各位要是能够一直保持现在的心态,就不虚此行。如果能够一直保持到老,就不虚此生,没有比这更快、更简单的,这是无为法,你要保持到一年,什么都有了,世间上一切有为法所达不到的能力,你都有了。如有问题,那是你诚敬信够不够。

问: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境界是否必须摆脱肉体后才能到达?当我们有个臭皮囊时,如何确知达到解脱的彼岸?又如何防微杜渐,不退转?

答:像这样的问题,答案都在你所提的问题中。你如何到达循声救苦的心态、境界?当你看到痛苦的人你同情,看到可怜的人你流泪,那你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心态,你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显现。

如何能够不退转?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不断地找自己的麻烦、不断地战胜自己,保证你不退转。

问:常念般若波罗蜜多心咒,能消业障、除一切苦的原因在那里呢?

答:一山不容二虎,如果你一脑子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咒,妄想、邪念就起不来了,很简单。

问:当身体有病痛的时候,‘能除一切苦’,是否系指安祥的感受不变,而身体的病痛依然存在?

答:就我自己的亲身体验,应该是安祥的感受不变,而且把身体的痛苦冲淡、稀释,也就不感到什么痛苦了。

问:证得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跟在老师面前所传的心态,是否相同?层次是否不一样?

答:这在每个人的根器,是不是累劫修行,到这一世触机遇缘大事了毕,你在我面前安祥到什么程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知道。在禅刊中,有些大陆读者看到禅刊、看了安祥集,桶底脱落,一切空了。空是什么?就是解脱与般若。什么都没有了;一切的妨碍、干扰都没有了,但是生命还在。

问:圣人也有无明,也就是住地无明,可以用安祥心的察觉来打破吗?还是需要明师点破?

答:没有人可以给你点破,点也不破,要你自己打破,要你自己肯定、肯决、认知、认同真我──那个原本的心态、生命的基因,而且要能够保住它,不起执,无明就打破了。修安祥禅正确的途径,传心只能传离执禅定,当下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私心,什么都没有了,但是生命还在。

在这个基础上你要下功夫,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没有不付出就能获得的。不想付出,只想获得,只能获得牢狱之灾。

你到了离执禅定,还要下一番功夫,还必须去执,去执就是反省,找到了毛病在那里?然后你用时光倒流法,回溯你自己对不起那些人?做错那些事?如何弥补?如何改?弥补就是消业障,我欠你钱我还了,障就消了,并且要进一步改掉造成你错误的那种心态。你把一切的执著都去掉了,那就是彻底打破无始无明。

问:修学安祥禅为何肯决心总是不够坚定?如何来增强自己的肯决心呢?

答:这个问题都在你自己,你自己肯决就肯决了,你自己不肯决,别人不能代你肯决。你肯决心不够,老师也没有办法给你。天下有两件事是不能替代的,一是吃饭,二是修行。决心够不够,看你苦头吃够了没有?你要是苦头吃够了,该是下决心的时候了。如果我的判断不错,今天在座有很多会友从此以后将走向坦途,有很多人还是无所谓。

问:既然是不二,又为什么还要分悲、智?又如何将般若智与菩贤愿融为一体?

答: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家,是只有一个门进去,但是到家的路却是四面八方。悲智不二,若没有‘智’,你怎么感受得到‘悲’呢?你怎么产生同情心呢?同情心是般若智的流露;流露了同情,流露了同感,那就是悲心,那就是断无始无明的起点。因为你要回到家,虽然有汽车,但是没有汽油也不行,慈悲就是汽车的汽油。修行人归家必须要能量,没有能量,修行都会落空。

法门细分,有八万四千。其实普贤愿就是大悲愿,普贤由大悲心产生的大愿,他若没有悲心,他就没有愿力,悲心是愿力的根,若是没有方便多门,连不二法门也不会产生、也不会成立。

问:能行深般若波罗蜜,是否就是观自在菩萨?反过来说,观自在菩萨是否就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答:观自在的当体就是菩萨,菩萨必能观自在,观他在就不是菩萨,那是二法,当你观自在的时候,你已经到了菩萨的境界。刚才说观、觉、照三者是同义字,当你观自在的时候,自觉自在,也就是照见自己,如珠吐光,还照珠体,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问:逼于现实,在不如意的时候,要如何来保持安祥心态,而转逆为顺?

答: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没有战胜自己,如意不如意完全是私心,没有包容性,没有开阔的心胸,所以你才会有如意不如意,你才感觉忙不过来,随著外在的环境在转,那就没法修行。你必须首先坚持只求心安,我经常讲:‘不要让别人的主观、偏见、好恶来决定你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自己的存在不受别人主观、偏见的影响才对,你只要心安无愧,像诸葛亮讲的:‘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自己知道就好了。古德说:‘心不负人,面无愧色’,假如等你心安再修行,那就不用修行了,因为你心已经很安了,修行就是求心安嘛!

由于你不肯大战一场,不肯打败私我,不肯去掉苦根,所以才有这些问题,因此你首先必须反省,拔掉你的苦根,然后你再学安祥禅,才有可能,否则的话,你只会进进退退。

今天一会,千古难逢,不是经常有的。现在你坐在我面前,你就是观自在菩萨,若是不肯认同,那我也没有办法。我有什么办法帮你认同你自己呢?

问:明心与见性相同吗?

答:明心就是见性,你要明白表面意识的心,那只是看到波浪,没有见到大海,大海是宁静不动的。湿性就是水,觉性就是心,若没有知觉,就没有生命的属性,见性就是见生命的属性,所有的生命属性都是相同的,所以众生皆有佛性。就像所有的水都是湿的,不湿不能叫水。不管是太阳表面的热,划根火柴的热,它们都是热的,不热不能叫火。所有生命的属性都是有知觉,没有知觉,那就是死人。大宇宙就是生命的海洋,就是大圆觉海。

问:既然本来无一物,既然性体本空,那么谁来承受因果呢?

答:证道歌说,‘了即业障本来空’,你要了了,没有我了,业障往那里放呢?我在观潮随笔中写垛生招箭,在射击场,你竖个靶,子弹就打你,没有了靶,子弹打谁呢?打别人不干你的事。你要竖起来,那就吃子弹,竖与不竖,就是有我与无我,执著我,就有业报,没有我,往那里报呢?所以证道歌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夙债’,你过去欠的债,还是要还。没有人了,向那里讨债?人在,就必须还,因果也是这样子。

问:何谓桶底脱落?要如何去做?

答:桶底脱落,就是现在这个状况,有心无念,你必须修多少劫,才能修行到达这种心态,所以你必须珍惜现在的心态,否则的话,正法不是天天可以碰到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