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
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心。唯此一心,乃十法界凡圣迷悟依正因果之本。为诸佛之本源,号为法身;为众生之心地故名佛性。一切诸法,皆依此心建立,故单以法为名。其大方广乃此心法所具体相用三大之义。然大即体大,谓此一心包法界而有余,扩大虚而无外。横该竖遍大而无外故名大也。方即相大,又方训法也,谓此一心为众生之佛性,以有此性轨别,一闻佛性便能生解。长劫轮回持而不失。故曰轨生物解任持自性。以无相真心而为有相之法则,故方为相大也。广即用大,以称此心体周遍无遗,无刹不现,无物不周,故为用大也。以此法义圆备一心,以此经中直指此心,为生佛迷悟修证之本。故云单法为名也。修多罗是梵语,此云契经。以凡是佛所说之经,通名契经,谓是契理契机之教。但应机有大小,为小乘人说者名不了义经,为大乘人说者,名了义经。谓显了究竟之极谈。以题中通指此经。乃经藏中了义之经,非不了义经也。上十字乃一经所诠之法义,下一经字乃别指当经能诠之文字也。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者,经云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即如来藏清净心体平等不二。故曰一真,又云如来法界性,究竟圆满,是则名为因地法行。首称大陀罗尼门,即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为诸佛之因地,菩萨之行本,故以此为一经之体也。以圆照觉相为宗者,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故以为一经之宗也。离妄证真为用者,经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又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故以此为用也。一乘圆顿为教相者,以此经纯谈觉性,圆修三观,顿证一心,虽列二十五轮,但是一心转换,并无阶级次第。故以圆顿为教相也。然此五重乃天台释经之轨则,摄尽全经之旨趣。故学者开卷了此,则思之过半矣。
如是我闻。一时,
此下至平等法会总名,证信序以诸经之首,皆有此序名为通序。以阿难请问佛遗命立言证法有所授也。如是我闻者谓阿难结集法藏时,口宣佛言,谓如是之法,我阿难从佛所闻,非臆说也。一时之言本无定指,但是佛与弟子机感会集之时,故凡经皆曰一时。
婆伽婆,
亦云薄伽梵。乃梵音楚夏耳,是佛之果号,此号从来不翻,以有多义故不翻。谓此一语具有六义: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皆称佛德。若翻一名则摄义不尽,故存梵语耳。此五不翻之一例也。此为说法主。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此说经处也。佛有三身谓法报化。所依土亦有三,谓寂光实报庄严及方便有余。法身佛依寂光土,报身佛依实报土,即庐舍那佛住华藏土,与地上菩萨说华严化身。乃释迦佛依人间灵山舍卫精舍等处为人天等说三乘法今说经处。言大神通光明藏者,乃常寂光土,是法身所依,言三昧此云正定。正受者乃正定中受用意。显此经乃法报同体之佛所说,正定正受乃自受法乐之处也。一切如来光严住持者,言法性土乃诸佛所证。常寂光土,以光为严,非余宝物庄严也。以此寂光乃法身之安宅,故云住持。即此说处依真便非他佛余处可比,显法最殊胜也。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此言寂光乃生佛平等之实际。谓诸佛之安宅。即是众生本有不迷之觉地。此显真妄不二之真境也。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
此言寂光真境。乃诸佛众生若身若心皆同寂灭平等之实际,此体深也。圆满十方谓用广,言其用圆满含裹十方广大无外也。不二随顺,文倒应云随顺不二,谓一切圣凡皆归此中平等一际,故云随顺不二。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上不二境乃诸佛自受法乐之地也,以无身心之相,何有主伴之分。若无主伴,无说无示,则无说法之事矣。今言从不二境现诸净土者,正显从自受用现他受用土,乃为地上菩萨说自性法之报土。此中乃有说听,然此土中虽有说听,而如来尚在三昧未曾出定,何以有说。意显此经乃法身如来所说之法,显示离心意意识境界相,此正如来最胜清净禅,殊非他经可比也,楞伽经中法身说法乃以法证佛,此经以处证佛。二经合观良有深旨。此从来所未达者请深观之。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此标伴众列上首之名也,十二大士旧解皆以三观释其名,然各具其德,似不必拘。言皆入三昧者,以佛乃即法身之报相,土即寂光之报土,况佛自入三昧说自性法,岂有听众散心而可入耳,故必入三昧然后可同住此平等法会也。问曰主伴皆在三昧,则无听矣,将何以显法耶,答曰此不思议之妙法也。昔空生岩中宴坐,天帝散花赞为善说般若。空生曰我实无说。天帝曰尊者以不说说,我以绝听听。如此说听是真般若。了此可信三昧中善说善听也。旧说菩萨既有启请威仪,必有出入之文,或译人略之。此说太拘,岂不闻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岂独佛常在定而菩萨便不定耶。八地菩萨现三昧,乐意生身而度生,岂出定耶。若执必出定而有听受启请,则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岂非菩萨之事,那因便及此,学者识之。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经家叙置问法之威仪也。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诸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此正陈请辞也。问有二意,一问如来因地发心,依何等法,修何等行,而得成佛。二问菩萨于大乘中已发清净愿成佛度生之心,但不知如何用心修行,得正知见,不堕偏邪之病。若蒙开示,则使未来末世众生有发大乘心者,即依今日所说而修,则不堕邪见矣。此虽为现在而问,其实多为未来之机,此悲愿之心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叙置求法之恳诚也。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行法,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位汝说。”
此赞善问诫听许说也。下同。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欣承法音冥心伫听也。下同此,以叙十二大士请法之仪。一一皆同其文。最整故不重释。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此直示本起因地也。如来因地独标圆觉一法,而为行本。然称此圆觉为陀罗尼门者,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以此圆觉为十法界大总相门,体一切圣凡依正迷悟因果,皆依此圆觉一心而为建立。以无一法而不具,故曰总;因果纤毫不失不坏,故曰持。一切圣凡无不由之,故称为门。流出者即由此建立之义。然此觉体为诸佛之法身,为众生本觉之心地,虽染而不染,故曰清净。从来不妄不变,故称真如。但以无明障蔽而不现诸佛如来于因地,依此本觉真心,发始觉之智,断尽无明,始本合一,名究竟觉,为得菩提之果,还归寂灭一心,名为圆寂,是称涅槃。是知诸佛果德,皆依此圆觉一心建立,故云流出。然不独佛果即菩萨因地,诸波罗密亦从此出,故云及也。以诸佛之因地,为菩萨之行本,故云教授,是故一切如来成佛本起之因地,更无别法,皆依此圆觉自性之光明,还照寂灭清净之觉体相,即性体也。以此圆满照彻无遗,则无明永断,圆证法身,唯此一法而已,故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也。然圆朝即一心三观之智,清净觉相即一心三谛之体。全经但发明此一句而已。问曰:此云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云云等,与首楞严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等,语势似同,义有何别。答曰:语虽似同,义有少别。以此经直指觉体,为因地心。彼经以首楞严大定为成佛初心之方便。此体彼用,为不同耳。然所同者,彼经先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依之建立首楞严大定。然不生灭心即此觉体,彼首楞严定即此圆照清净觉相。以此圆照,即彼大定。此中觉相,即彼不生灭心,摄用归体,究竟无二,故皆为成佛之本。问曰:佛言圆觉陀罗尼门为如来本起之因地,又曰,清净真如则为众生不迷之佛性,又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则本无无明可断也,忽曰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则义不相蒙,敢问其旨。答曰:此义幽深,非粗心可拟。请试言之。然圆觉妙心,乃诸佛众生平等无二之法身也。以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然清净真如,乃诸佛之法身,众生之佛性。良由最初一念无明,不觉迷此法身,而成五蕴幻妄之身心,则本有圆觉而为不迷之佛性,以烦恼不能染,故曰清净;本来不妄不变,故曰真如。故清净真如一语,直指众生迷中之佛性也。以诸佛因地,同是众生,但能依本觉之佛性,发起始觉之智,断尽无明,始本合一,名得菩提,还证寂灭一心,故曰涅槃。是则诸佛菩提涅槃之果德,皆从迷返悟,修而后得,故曰永断无明,方成佛道。然修断之方,皆依圆觉自性之智光,还照寂灭清净之心体,故曰圆照清净觉相。以自性光明一照,则无明顿破,故曰永断,此实成佛之秘诀,顿悟顿证之妙门。为如来因地之法行。此经直指一心圆顿之旨,故首揭于此,为一经之宗趣,语义幽深,非浅识可了,故特发之。
云何无明。
此征释无明之体。将显圆照之功也,此征下释。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此释无明之元也。谓众生本有法身,元无生死,今因最初一念不觉之无明,迷本来之佛性,起贪嗔痴,造种种业,妄取六趣之生死,故云种种颠倒。虽在往来生死之中,而法身湛然不动,故如人迷方,而方实不转也。所以迷者,以背法身,但认四大假合之幻身为己身。妄认攀缘六尘影子,妄想缘虑之心为真心。譬如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病目喻无明,空华喻妄身,二月喻妄心,认妄失真,故云颠倒。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此喻示无明之体也。谓法身本无身心之相。如空本无华。今妄认四大为身,如执空华为实有,由妄执故,不唯迷本法身,故云惑此虚空自性,亦复不知妄身从无明有,故云迷彼实华生处。由此颠倒故,有轮转生死,此乃无明之体也。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此释无明体空,以明生死本来不有也。以生死乃迷中之颠倒,如梦中事,觉后即空。以生本无生,故灭亦无灭,故如空华无定灭处。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此的示顿悟妙门,以显圆照之功,唯一知字也。谓诸佛因地修行,唯以圆觉自性光明,圆照自心寂灭之体,一念了知身心世界,如空中华,本来不有。则生死当下顿断,以身心本空,故无可受生死者。此非
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
此颂三种行相。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于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初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稀有,
庆赞。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此正陈问意也。谓前佛说三观,未审菩萨所修,为一人具三,为三人各一,为同时,为次第。故请开示,以便修习也。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此问所为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虔诚。
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诫听许说。
时,辨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伫听。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此总答问意也。圆觉净性,众生本具,不假修习,但今在迷中,以幻修幻,唯以幻力,故有二十五种之不同。盖三观一心,元无别异,第各随人意,要偏重所习,辗转而有二十五轮,非定有二十五种也,然二十五种,不出三观,单复圆修,而分差别。初单修三观。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此单修空观也。然三谛本唯一境,故三观本乎一心,圆融该摄,举一即具三,言三体即一,所谓正偏兼带,故虽单修一观,必兼余二。虽不明说,义即全具。今言唯取极静,是以观空为主。有静力故,永断烦恼,则义该于假,以烦恼幻化,以静力断之,若究竟成就,圆证一心,则摄中也。故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单以圆修空观而入也。能做如是观,义方满足。标名应有悟净圆觉四字。译人略耳。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此单修假观也。佛力者,谓自性本具真如。佛性内熏之力,故发起种种变化作用,备修妙行,此依幻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则全体起用,兼摄一心。中道寂灭之体,而起空慧,照破无明,是以假摄中空也。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此单修禅那中观也。唯灭诸幻,独断烦恼,乃摄假入中,烦恼断尽,便登实相,乃摄空入中。正遮照同时,以显中也。以唯灭断尽则双遮,独断便证双照。此上单修三观也。下复修二十一轮,每观领七,故二十一,初空观领七,先复二观二。初先空后假。。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次先空后中。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即体之智,故云静慧。还照寂体,故云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因亡果丧,圆证一心。故为中道。
次复三观一,初先空次假后中。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现,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次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次先空次中后假。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次齐修三观,有三。初先静,齐寂幻。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次先齐静幻,后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后齐静寂,后幻。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上静观七轮已竟,下幻观七轮。初先幻后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次先幻后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吉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上复二,后复三。初先幻,次静,后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次先幻,次寂,后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初先幻,齐静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次齐幻静,后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作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后齐幻寂,后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三寂观领七。复二有二。先寂后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次先寂后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次复三有二。初先寂,次静,后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后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次先寂,次幻,后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后齐三有三。初先寂,齐静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次齐寂静,后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后齐寂幻,后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后圆修三观。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此圆修三观。乃三观一心,一念具足。即初云圆照清净觉相,圆觉圆合,即圆照一切,则该十法界,于诸性相,无离觉性,即清净觉相。诸佛本起因地,唯一心圆照法界,以为妙行。故二十五轮,究竟归极于此意,显此一观,以为圆修其二十四,皆随根耳。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总结劝修也。当持梵行者,所谓因戒生定,即楞严三种渐次,乃入禅之基本也。寂静思惟忏悔,即观罪性空,所谓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也。求哀结标,以验根之顿渐,乃请诸圣神力加持,起决定信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辨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觉,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三法渐次修,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
二十五轮皆菩萨因行,颂言十方如来,意约所趣之果,此正如来因地法行也。顿觉人则不须渐次。法不随顺者,乃阐提不信之人,则渐亦不能入矣。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问法威仪。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亲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此庆所闻也。谓从一心,建诸定轮,乃诸如来因地行相。劝苦境界,一念具足,故深自庆也。
世尊,若此觉性,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众生迷闷不入?
此正问也。上章佛说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然清净则本来无染,今因何有染污,更假修耶。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此请意也。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求法恳诚。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默伫。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实为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贰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此正答染污所以也。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等者,正初所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也。由诸众生最初不觉,迷本法身,故妄认五蕴幻妄身心,为实我体,故名我相。计我辗转趣于余趣,故名人相。计我盛衰苦乐,变异相续,为众生相。计有一期命根不断,为寿者相。以不达无我,执妄为真,故云颠倒。然执虚妄为我,已是颠倒,且于此妄我,起憎爱之心,故云重执虚妄,此起惑也。心境二妄相依,造种种业,故云生妄业道,此造业也。故有妄业,必受苦报。流转生死,此苦果也。惑业苦三,皆因妄认我执,以取三界轮回,故云流转。此分段生死也。若二乘人,厌生死苦,断烦恼集,出三界外,复妄见涅槃,以取变异生死之苦,皆由执我之故也。故云由此便生等。然此四相,有迷识迷智粗细之分。粗者迷识,乃凡夫妄认五蕴为我妄生憎爱,乃金刚经前半所明者是也。细者迷智,乃一切圣贤,妄有证得,能所未忘,即此细所说,乃金刚经后半所明者是也。此中粗细二种我执,正属俱生。此经众生,意该九界,此中先举凡夫之四相,以显三乘之四相。以凡夫四相,由憎爱而有,三乘四相,有证取而有,以证取发于爱根种子,故凡圣双举。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此正答不能入觉之所以也。由上所说,妄执我故,染污真性,由此不能入清净觉,盖非觉性违拒不容入也,以执我能入之觉,故云有诸能入,非觉入觉耳。若以觉入觉,则如空合空,又何拒之有。以我执未忘,故凡夫动念,二乘息念,皆归迷闷。下重征释迷闷之本。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此征释迷闷之根本也。本起无明,谓最初一念不觉,生相无明也。法身无我,由一念无明,迷本法身,成陀那识,为我相根本,自此皆是无明用事,故云为己主宰。我者主宰义,谓从无始至今,一向皆是无明主宰,是为我相,自等觉已,还未破生相无明。异熟未空,皆属我相。然此我相,与诸教所说不同,后文自明。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此重释无始无明,至今难断之所以也。谓全体无明,变成五蕴身心,然此根本无明,非根本智照不能破,以诸众生,从来未逢知识,开发慧眼照破,岂有无明能断无明之理耶。故云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此序无明相续,长劫之所以也。谓此无明相续,长劫而难断者,以有憎爱二惑,以滋养之也。以执我故,则偏爱我。若有爱我者,则更增长我之爱见;若违我者,必生憎怨,然憎怨亦从爱起,以不顺其爱,故憎怨耳。以此憎怨资熏无明种子,发起现行,故劫劫生生,爱憎未断,故无明日厚,所以相续长劫生死耳。今以爱憎之心,而求佛道,岂有成道之理耶。故云皆不成就。下示相。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此正示我相之体也。此我等四相,旧解都分粗细,今详佛意,指无始无明,为己主宰,是为我体,是则四相单约生相无明。今以观照研穷,对待未忘,辗转有四。原非粗细之分也。何以明之,谓妙性圆明,本无能所,良由最初一念,障此妙性,失其本明,故名无明。自尔以来,一向皆是无明为己主宰,而为我体。今以始觉观照,欲证圆觉,未能圆合,中间皆因根本无明,而为障碍。故对待未忘,即此所对所证者,乃是无明,非觉性也。故云心所证者,乃我相也。按此始起无明为我,岂有粗细之分耶。永嘉一念中五阴正此意耳。智者请深观之。下以喻明。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此以喻明我相也。谓众生向以无明用事,不知有我,任运而已,故如人调适忘身。今以观照研穷,方显无明之体。故如人针艾,知有我身也。以观心所取证者,乃是无明,非觉性也,故云取证乃现我体。前佛明言,无始无明,为己主宰,乃的指根本无明为我,岂可以粗惑目之也。下结指。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此结指我相根本也。意谓不独三贤十圣之所证者为我,乃至证于如来究竟涅槃,若一念证性未忘,乃生相无明未破,正是我相根本。云门云,法身亦有两般痴。得到法身边,若法执不忘,己见犹存,亦是病。问曰:三乘教中,说俱生我执,七地已破其八地。后乃俱生法执,破此法执,即入妙觉。今经等觉后心犹未破我相,何相悬若此耶。答曰:然,我法二执,总属一我,谓我之我,我之法。然俱生法执,正是我所执之法,故法亦名我,以异熟未空故,但约证取为我耳。此经不同诸说,以四相总属一我,故云皆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此示人相也。谓前所证者是我,则不复认我。若存我能悟之心,即为人相,以约对我为人,非他人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此释人相也。谓纵然悟得涅槃是我,不自证取,即此能悟之心,皆名人相。殚,尽也,谓了悟涅槃极尽之理为我,若存丝毫悟心未忘,即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此示众生相也。谓觉前证悟,二皆是妄。即此觉了之心,名众生相。以此觉了之心,非证悟之可及者,以见有证悟之可离,故名众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此借明众生相也。以凡夫之众生相,乃计我所感苦乐,变异相续,为众生相。今圣人但以了悟证取,两忘能所,只存能了之心,为众生相,以不属能所故。借世人彼此之语,以喻明之,谓言我是众生,故非我非彼。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此正示其相。谓了前证悟,二皆不及,只此了心不忘,为众生相耳。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此示寿命相也。谓前能了之心为众生相。今观智增明,照此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净觉体,所谓觉心源,故名究竟觉。到此境智俱泯,一切俱离,谓以即心之智,还照寂灭之体,境智一如。如眼不见眼,故云一切业智所不自见。以返妄归真,至法身极则处。但守住寂灭不能转位回机。所谓抱守竿头,静沉死水,宗门名为尊贵堕,即此堕处,不能超越,故犹如命根,为寿命相。语云: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大千世界现全身。故以坐守玄微,命根不断。前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正住涅槃相耳。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消冰,无别有冰,知冰消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此直示妄源也。一切觉者,前三相也。谓心照清净觉,前三相皆为尘垢。即此觉心,亦未离尘。然以真照妄,妄即是真,故如汤消冰,冰即是汤。今存我觉,我则如冰。知冰以不能自遣,如不自断命,所以为寿者相也。下明我为法障。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此明我为法障道之本也。谓末世众生,若不了此四相,纵多劫勤苦,终不能成圣果,以执我见而修故也。正法末世,谓末世众生,幸遇此圆教法门,可为正法。若错乱修习,与不修等,故无行证,所以为末法也。释迦法中,正法一千年,教理行果,四法皆全。像法一千年,有教理行,而证果者少。末法一万年,但有教理,而无行证。今教理虽存,而徒劳无益者多矣。下有三征,三释。此久修无证之义。
何以故?
此征何故久修无证耶。下释。
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释义谓所以久修不证者,以认一切我为涅槃故,以证悟未忘,得少为足故。言认一切我者,谓凡所修行,皆依我见,将此我见,以为涅槃,故终不成就耳。认贼为子,喻终不成就。
何以故?
此征何故认我便妨于道耶。
有爱我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根,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释义所以认我妨道者,以我为爱憎之根本故也。谓凡执我者必爱我,今以我爱而求涅槃,则涅槃但资爱根,非真涅槃也。故云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故非真也。凡不顺我爱者,必起憎心,以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然此憎心,本从爱起,不知此爱,真生死本。故今修行人,不知断己爱根,而别憎生死,迷之甚也,故不解脱。然说认妨道者,以爱资爱故也。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此征云何当知爱涅槃者,本解脱法,何以返不解脱耶。
善男子,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释义所以于涅槃法不解脱者,以执我而求。以取微证,便自以为清净。得少为足,未尽我相根本,故不解脱耳。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浮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此以违顺二境,以验我相未忘也。言修行人自谓以得涅槃法矣,假若有人赞叹彼法,则生欢喜;诽谤彼法,则生嗔恨。然涅槃乃空法也,何有喜怒于其间。今闻赞诽而生喜怒,即此喜怒,本于我相,非涅槃也。以此验知其人我相坚固执持,以此种子潜伏藏识,遇境激发现行,则游戏诸根,曾不间断。以此求道,云何而得解脱耶。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总结执我求道之过也。下翻显病源。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此以法验病,翻显我相未忘也。然涅槃乃空法也,若果证涅槃,则我相必空,我相若空,则何有赞毁哉。今因赞毁其法,而生喜怒,正是我相未断。若我相未断,则人及众生寿命四相,居然全在,如此正是众生病根,又岂可为得涅槃耶。下正示病源。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正示病源也。谓末世修行之人,未断我相,以认我为法,故所说者,乃说其我相之病,非说涅槃之法也。故云说病为法。以此之故,虽精进修行,但增益诸病,故不能入清净觉耳,是故名为可怜愍者。下示执病之过。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此示执病为法之过也。谓修行之人,不了四相,但以如来解行,回为己有,非己亲证。故终不成就。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见,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示执病之过,必堕增上慢人也。其实未得未证而自谓为证为得。少得为足,故为增上慢人。乃是我爱未断者。何以知之?但于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然此嫉妒之心,发于我爱,故知此人,乃未断我爱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此甚言我爱为病根也。下诫防过。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惟益多闻增长我见,
此深诫防过也。谓上执病为法之人,所以四相未除者,只是将心待悟一事,为病根耳。苟有待悟之心。则必广求经教,执相似语,回为己解,故此但只增益多闻,增长我见,非真修也。末法志道之士,可不惧哉。
但当精进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此劝真修也。真修之士,不必将心待悟,亦不必广求多闻,只当降伏烦恼为第一行,亦不可得少为足。其未得涅槃,必志得之,其于未断烦恼,绝欲断之。但历境验心,若贪嗔爱慢一切烦恼,对境果然不生否。至若彼我恩爱,果然一切寂灭否。如此自验其心,即如古德云,学道不必将心求悟,但于一切烦恼境界上透得过,便是悟处。故佛说,此人渐次可以成就。虽然如是,更要求善知识抉择,邪正分明,亦不堕于邪见。如此修行,方有少分相应耳。学者可不勉哉。
若有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此重勉真修,诫令离过也。谓必如上所说,乃是真修。若舍此外,别起欣厌取舍憎爱之心,则毕竟不能入清净觉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
城喻涅槃,谓此涅槃,魔外不能侵,万德之所聚,众圣之所归,万行之所入。故喻如城。
若能归吾刹,先去贪嗔疑,
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刹乃世界之都称,亦取喻涅槃。心爱涅槃,故示法爱。余颂可知。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赞谢。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此正陈所问也。此问有五:一、问求何等人;下答求善知识。二、问依何等法。三、问依何等行。四、问除去何病。此三总答,依所证法,应离四病。五、问云何发心,未后发广大等心。下文俱明。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虔诚。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诫听。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伫听。下答有五,初答求人。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答求何等人也。善知识谓善知众生根器,应机说法,知病说药,令得安隐也。正知见人,即心不住相,不著二乘之行者。虽现尘劳等六句,言善知识之行也。菩萨居尘不染,故云心恒清净。以同事摄,故云示有诸过。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故云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无上正道也。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此教承事知识之法范也。不惜身命,如雪山舍身,常啼破骨,乃至身为床座等,四仪常现清净者,乃善知识之顺行也。固当尽命承事,即有逆行,示现贪嗔痴等,如婆须密女无厌足王之类,亦不敢起憍慢心,况复搏财等耶。搏乃搏食,财乃财宝,意谓内现贪嗔,尚不敢慢,何况身外搏食财宝妻子眷属。乃人道之常。如净名之类,又岂可慢之耶。若修行者,于彼逆行知识,不起恶念,所谓依法不依人,即能究竟成就也。永断疑根,直心正念,故得心花发明,照十方刹。下答所依法。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此答所依法,意在择师,乃求正知见人也。修行依法,法必依师,故在所择正知见人,乃可依也。如何得知是正知见人?但于法验之,若所说法心住相者,则为法病,若离法病,则知见自正,故从上诸祖,拈情去缚,曾无实法缚人,是为不住相者,若此乃可依也。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此征释四病之相。一作病也。然作为病者,以圆觉之性,天然本具,不假作为,今以有作之修,而求圆觉妙性。且此妙性,岂作为而可求耶,故说为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者,假若彼知识,自作此言也。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此示任病也。然此任病,乃狂解之人,悠悠任性,纵放身心,自谓无物无碍,得大解脱,返借口本无生死可断,本无涅槃可证,以为放逸之资,非真知见善知识也。若依此等之人,则堕狂妄,故说任性为病也。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此示止病也。然圆觉普照,大用无方,岂可以永熄诸念,耽著枯寂之行,以求之耶。以圆觉妙性,非止可合,故说为病也。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此示灭病也。觉性圆满,随缘应现,寂而常照,今以毕竟空无所有,则几沦断灭,以永寂灭而求圆觉,久则下沉无想,则堕二乘,故说为病耳。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此结示正观也。初云圆照清净觉相,以圆觉妙性,本不属于作止任灭,今离此四,则自性圆明,不无欠缺,故云清净。然作止等四,皆属修行功用,今说为病者,以在未悟门头,此四皆药,今就圆觉自性言之,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说为病耳。古德云,修行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所谓但形文采,即属染污。故离此四,则名清净。作是观者,乃约法观人,非观智也。谓观离病之人,乃不住相,为正知见人,方取为师,可依之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此答修何等行也。此中修行,不说六度万行,但只事善知识,断憍慢心一行为本,即如善财童子,一生圆旷劫之果,唯以参善知识一事,即得圆满无量法门,所谓依善知识,教不生二念,故观合离逆顺之境,犹如虚空。且了知身心,与众生平等,此无人我相,乃受道之器也。以此心此行,反与圆觉法体相应,故能入耳。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此答除去何病也。众生所以流转生死者,以有无始无明爱憎种子,为障道之病根,故虽修行,未得解脱。今事善知识,不起憍慢嗔恨之心,则折伏现行,了知自己身心,与众生平等,则了无人我,爱憎种子自伏。至若视怨如亲,则爱憎种子自断,而障道之病自断,故云即除诸病。此正除病之妙药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此答发何等心也。般若弥勒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此言尽空一切众生广大心也。皆入究竟圆觉第一心也。于圆觉中,无取觉者,常心也。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即除四病,不颠倒心也。凡诸行人,亲师授法修行之要,无由此者。舍此即堕邪见矣。故云如是不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
此颂求师。
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
此颂依法去病。
亲近无憍慢,远离无嗔恨,
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稀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
此颂修行。不犯非律仪二句,长行言,在师示现有过,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此中正言弟子事师,倘见逆行,不得随之,便犯非律,必以戒根清净,而为正行。旧解为追颂求师中文,非本指也。
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此颂发心也。五句颂四心因行,末句显果证。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庆前所闻。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正陈请词,以何为首,即最初方便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虔诚。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许说诫听。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默伫。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此下正答所请也。性谓种性,犹根器也。以圆觉乃秘密妙心,非上根人不能修习,故许具大乘根性者可修也。意谓若无外缘,则当安居伽蓝,与众同修,若有外缘,不能安居者,则当随分思察也。已说者,如前当观此身等。
若复无有它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此教结制规则也。意谓苟无外缘,必以安居为上,易入道也。三期随意长短,元无一定,但取克期进道耳。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旛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此教安居进修之法则也。若如来在世,则当正思惟佛,若佛灭后,则当设像观佛法身,故云还同常住。悬诸幡华,广如楞严坛场,今此中至简,故但举幡华。言忏悔得善境界者,谓见光睹瑞感梦等。乃灭罪之相也。一向摄念,则修止观,应如二十五轮,各安标记,结取单复圆修,乃正行也。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住止,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此言入期之法。言菩萨住止,意拣小乘之众也。前言三期,乃克定期限,今结安居,乃入期之法。西域佛制,三月安居,通名结夏。今言夏首,乃入期之初也。律制,当结制时,必先集众,布萨作法,然后安居,多小乘人。今言菩萨住止者,谓不同彼小乘多众,但随一类,修观行菩萨自便,不必念彼小乘布萨法事,亦不假彼徒众也。言不假小乘徒众,非与前文安处徒众相违也。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此示入期安心之法也。上言心离声闻,此正示菩萨所修,乃离相寂灭之行,不比声闻著相而修也。以大圆觉为伽蓝者,谓不依世界住止,乃住心境双忘平等寂灭之地也。谓涅槃自性,本无身心世界可缚属故,殊非声闻境界,故云不依,唯依如来法身实际故,为菩萨所修妙觉因缘,乃自觉圣智之境,为自证处也。此乃菩萨独诣之地,故云不缚徒众。某甲者,以甲乙为名之次,乃当自称己名也。今诸方后称见善知识,不自称名,但曰某甲,无知之甚也。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此结示休夏也。言示现安居者,以上言菩萨修寂灭行,安居平等性智,此又何假期限耶。然必以三期为限者,以示同权小引发未悟耳。过期随往无碍者,以小乘解制之后,有新学者,凡所出游,侣须三人,以妨误失。今菩萨以观智安心,不必伴侣,故云随往无碍。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妨误失也。所闻者,即上三观单复圆修二十五轮,及根尘识界,一一清净等,乃正观也。若非所闻一切境界,皆不可取,如楞严五十重阴魔,及起信论中所说魔事,皆不可取。恐堕邪误也。初有二问,一问安居,二问三观,以何为首,上答安居竟,下答初首方便。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亦复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答三观初首,先空观方便也。言修奢摩他,先取至静者,以止为前方便也。言至静者,即天台三止中体真止,谓体合真空,故云至静。一念不生,故不起思念,静极光生,故云便觉。初从一身等者,谓内脱身心,外遗世界,内外平等,寂然不动,以身心世界,荡然一空,则与一切融为一心,一切世界合为一界,故凡众生起心动念,即从自心中现,故凡起一念,无不了知。所谓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界,犹如梦中事。此空观之极则也。如此方名正观,非彼所闻,皆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三摩钵提,假观方便也。三摩钵提,义当幻观,言忆想十方如来,一切菩萨,种种修行,勤苦三昧者,谓思惟诸佛菩萨因中,修种种难行苦行,度诸众生,于三昧中,起如幻观,以己身心,自历其境,内验其心,种种境界,备历如幻,以此幻观,发度生愿,久熏成种,久久纯熟,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而起菩萨利生妙行。所谓以如幻观,而开幻众,作如幻佛事也。此则三摩钵提,以如幻为首也。非彼所闻,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寂观方便初首也。禅那义当中道一心,名为寂观。言先取数门者,正入禅最初工夫也。以修禅人,一向心多杂乱,难得寂静,故先以数门为首。谓初摄心,先归一息,依息出入为度数之,从一至十,又从十至一,如此往复,息息不断,心心不昧,生灭头数,一一分明,自少至多,以验定力浅深,若久久纯熟,数到一念不生,则其息自断,寂然一心,湛然安住,是为定相。如此周遍四威仪中,念念了知,久则百千世界,唯心所现,乃至一滴之雨,分明了知,如目睹物,此寂静观之成功也。如起信所说,修止观者,不依气息,彼以内脱身心为要。此依之者,以初机摄心为方便,非究竟依之也。若以息为得,则堕邪道,非彼所闻也。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此结名也。前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故具答已。于此结指,是知前二十五轮,但说观相,此三方便,乃最初下手工夫,即楞严二十五圣,一一皆说最初下手工夫,即此义也。
“若诸众生遍修三观,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此示三观之益也。以此三观,乃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故有圆根众生,能遍修三观者,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言毕竟成就无碍也。有此胜益,故劝应修。
“若复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修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此言钝根障重众生,当以忏悔断障为要也。由昔业障者,乃夙习种子,今修行时,熏发现行,作障道缘,所谓好正而固邪,欲洁而偏染者,乃夙习使然也。故当精勤忏悔,消宿业障,业障若消,则道缘可办也。常起希望者,谓希望愿断业障也。故下即云,先断憎爱等,乃贪嗔痴也。胜上心慢也,谓根本烦恼既断,现行不行,则习气可除,观行易成,此观不得,乃复修彼观者,乃二十五轮标记之意,故云渐次求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禅那名数门,
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悔,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上正宗分竟。
下流通分。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庆前所闻全经大义。下正陈请意。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此问经名,并流通此法也。此问有五,一问经名,二问奉持,三问功德,四问护持,五问流布至何地位。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虔诚。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许说诫听。
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默伫。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此总叹法胜,令生信重也。此经乃诸佛如来本起因地法行,故是诸佛所说,如来守护。教授菩萨,故为菩萨之所归依,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故为十二部经之眼目。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此答名字,示经名有五种也。今结集经题,但存其二,旧解五名,约教理行,修多罗,约教,秘密王三昧,约行,余皆约理。中道一心,故曰秘密,非密语也。依如来藏建立差别,义尽于此,当如是持。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此叹法胜,意令修习,答至何地也。佛佛成道,皆依圆觉为本因,及成佛利生,亦唯说此法,教化菩萨,此外更无别法,故劝令修习,可至佛地也。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蚋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此答何功德也。独被上根,故教称圆顿,普摄三根,故功德最大,以是一切众生,清净觉地,皆证圆觉,故无不充足,故如大海,不让细流,饮者大小皆足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用以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此较量显胜也。世宝盈刹,但资有漏,至理一言,必转凡成圣,故功倍天渊。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此以人较法,更显益也。小果虽多,终无实证,此经半偈,为成佛正因,故难比也。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此叹胜机能受也。谓能信受此法者,盖从多佛广修福慧,殊非小福薄德之人可堪也。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此正嘱流通,以护修习者,为第一也。以修习此法者,乃慧命所系,若恶魔恼乱生退,则慧命断绝,故当护持也。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消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此叙金刚受嘱,发愿守护持经人也。金刚者,以护法神,执此宝杵,故此得名,以金刚宝能碎一切故。言火首金刚,谓头有火焰,即楞严所云,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者。乃菩萨示现者也。尼蓝婆未详所译。言此诸神,皆夙习发愿护法者也。故常在佛会。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此叙诸天受嘱,护持经者也。大梵天王,乃初禅王,为裟婆世界主,佛佛出世,此王为请,主二十八天,总举三界诸天,谓六欲天,十八禅天,四空天也。须弥山王,特举帝释,乃欲界主。护国天王,乃四王天,为守护国界之主。意列三界诸天,皆为护法也。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扰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此叙鬼神受嘱,护持经者也。吉槃茶亦名鸠槃茶,此云可畏鬼,食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无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故号为王,不属人天,单居鬼趣,此鬼既发愿守护,则一切恶鬼,无能为害者矣。一由旬四十里,言守护方隅,可四十里内无灾害也。问:此经乃佛住大光明藏中,入于三昧,为地上一类菩萨说,二乘绝分,故前法会不列,又何有诸天鬼神发愿守护耶?答曰:此非常情可测也。然佛住大光明藏,义当常寂光土,则自他平等,说听皆无,既曰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则不特实报,而同居比该,若华藏实报,必摄同居,故华严法会,诸天神王,各各赞佛,得一种法门,岂绝无耶。是以约法则二乘绝分,约境则凡圣该通,况圆音落落,十刹顿周,岂此界诸天神王,而不仰其嘉会耶。况影响示现,住佛境界,无足疑也。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结会也。旧解此天龙八部,必内证法性,示现此形者,然会初不列,义显法胜,结会该众,义必同闻,故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通过以上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憨山大师的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其实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有很多的好处,而且修行圆觉经可以让我们达到一种不二法的境界,同时还可以了解一下圆觉经好的句子有哪些,有助于我们对圆觉经的修行。以上如有不正确之处请多多包涵。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