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内容都是有深意的,也是有道理的,所以师兄在了解佛性真如时要认真,也要用心,这样师兄才能从佛性真如中领悟更多。此外,师兄也要理解佛性真如的意思,这样师兄也会有更多收获。只是如何理解佛性真如呢?接下来一起看看相关讲解吧!
顿教相——局惟在圆,通则前之三教,亦自各有顿义。如善来得阿罗汉等。
渐教相——局在藏通别三,通则圆教亦有渐义,如观行、相似、分证、究竟等。
前面是先把“顿”跟“渐”分开来,这个地方是说明顿、渐是互相融通的,往往是顿中有渐,渐中有顿,它们互相含摄。
我们来看蕅祖的说明,什么是顿教相。顿教的教义,狭义来说,它只局限在圆教,就是直接开显佛性,不谈生灭因缘的烦恼,也不谈生死因果这种一时的因缘,水泡不谈,先直接谈大海,这就是圆教了。
但是从广义来说,从融通义来说,其实前面的藏通别三教,渐教法中也有顿义。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善来比丘得阿罗汉等等。佛陀出世以后前面的十二年并没有制立广教的戒法,所以这些比丘绝大部分都是善来比丘,就像佛陀看到了五比丘时只讲四个字:善来比丘。这个人马上须发自落,袈裟披身,得到戒体,他不用去受比丘戒,就直接契入。
这个地方重点有两个:第一个,佛陀的威德摄受;第二个,他过去的善根的愿力强,他出离心强,内因外缘的结合。所以,虽然藏教法是一个渐教的教相,但是也有顿超的意思。就是从它的结果来说,也有顿超之义。
反过来,渐教相从狭义的角度只有“藏通别三”,但是圆教也有渐义。比方说,佛陀告诉我们,要开显我们众生本具的佛性,但是佛性也有很多种差别。比方说,名字位的佛性。说什么叫佛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两句话就有佛性的概念在里面。
我们刚开始对佛性的概念,是建立在语言文字的认知,就是说,把心带回家。家在哪里?家就是从语言文字中去认知。你一天到晚打妄想,攀缘外境跟着业力牵动,业力牵动了感受,感受牵动妄想,所以你今生完全活在过去。你过去跟谁结什么业缘,今生就这样相续下去,你很难摆脱过去。
到了把心带回家时,你告诉自己这些都不是你的本来面目,开始否定它,放下它。所以,刚开始我们对佛性的认知——把心带回家,这个家一开始只是个概念,透过语言文字的认知,在一个攀缘心中安立一个家,叫名字即佛。然后观行,去观照,喔,那个家就更明显了。然后相似,最后分证、究竟。
但是这个真如的概念,诸位!在相似、分证中间你要画一条线。我们解释一下。
真如的概念,如果出现在《法华经》,多分来说,都是偏重在因地佛性的栽培,因为《法华经》是摄渐归顿,是把前面的藏通别三教的这些人,把他拉到了同一个佛性,所以它偏重在因地这一块。但是真如的概念如果在《华严经》出现,那就不是这样子了,多分来说,是具足万德庄严的佛性。
所以,天台宗把佛性、真如分成两块,法身分成两块:凡夫的法身叫素法身。就是说,这是一个清净本然的佛性,啥也没有;佛陀的法身叫无极妙法身,他的清净心里面,摄持了无量的波罗蜜,功德庄严。我们现在的家是一个空壳子,但是也好过没有家,至少遮风挡雨;佛陀那个家是富丽堂皇,里面装修很多的珍宝、家具等等,但是这两个家是同一个家。
所以,佛性的概念,有因地的佛性叫作素法身,主要是让我们安住用的。但是等到分证以后的佛性就是妙法身,那就不是只有安住而已,它能够自受用,还可以他受用,“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所以这个地方从相似到分证,是一个很重要的分界线。
上述就是如何理解佛性真如的相关讲解,师兄可以去看看,这样对理解佛性真如会有很大帮助!其实关于佛性真如的内容师兄可以多去了解一些,这样师兄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